内容摘要:
口腔修复膜使用生物医用材料,在口腔科临床治疗中主要用于口腔内软组织浅层缺损的修复和腮腺手术中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市面上技术水平最高的为软组织生物材料类口腔修复膜,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对动物源性的特定组织和器官进行脱细胞、病毒及病原体灭活等一系列处理后,得到具有天然组织空间结构的支架材料。
根据材料的不同口腔修复膜可分为不可吸收性口腔修复膜、可吸收高分子聚合膜和可吸收性胶原类膜。
中国口腔修复膜行业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市场参与者为原材料供应方;中游主体环节为口腔修复膜生产及流通企业,下游医疗机构提供产品与相关服务。其中口腔修复膜上游市场化程度较高,原材料供应充足。而中游企业进口产品占据主要市场空间,国产企业正在追赶,下游医疗机构以民营医院为主,消费者集中在一线城市。
1、产业链上游分析
动物组织国内供应充足,猪皮价格稍有波动约19元/Kg,主要是受到环保政策、规模 化养殖趋势、“非洲猪瘟”等因素叠加影响,中国生猪出栏量均出现较大幅度减少。但对于猪皮胶原蛋白生产而言,上游供给充足。
金属材料主要是钛精矿,中国钛消耗量一半国产,一半进口。2020年海外来源均不同程度受疫情与部分矿山枯竭影响。2020年以来,钛精矿自年初1350元/吨上涨约50%,目前价格2050元/吨左右。
化工原料主要是聚乳酸与聚乙醇酸,国产供应充足。2020年聚乙醇酸全国年产量约5.3万吨;聚乳酸全国年产量约28万吨。其中国内厂商金丹聚乳酸年产量达到12.8万吨,占据45.7%的市场份额;百盛生物聚乳酸年产量为4万吨,占据14.3%的市场份额;星汉乳酸聚乳酸年产量为3万吨,占据10.7%的市场份额。
2、产业链中游分析
口腔修复膜行业中游为口腔修复膜制造商,目前瑞士公司盖氏公司和正海生物占据国内约80%的市场份额。虽然正海生物的海奥生物膜首次注册时间早于盖氏公司,但作为具有良好口碑的国际公司,盖氏公司一进入市场便抢占主要市场。但近年来以正海生物为代表的国产企业逐渐成熟,市场占比快速上升,且在产品质量上已无显著差距,同时价格仅为盖氏公司的二分之一左右,未来进口替代的空间十分庞大。
3、产业链下游分析
受到市场需求的驱动,中国口腔专科医院数量增长迅速,从2014年的432家增长至2019年的885家。增量主要来自民营口腔医疗医院的快速扩张,2014年至2019年,民营口腔专科医院从267所增加到了723所,年复合增长率22%。
中国口腔修复膜行业作为种植牙领域的细分行业,目前主要由海外厂商覆盖市场,国产厂商正加速追赶。随着中国居民健康管理意识上升,口腔领域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口腔修复膜行业将迎来更宽阔的市场空间。按出厂额统计,2016-2020年中国口腔修复膜行业的市场规模由4.9亿元增长至13.5亿元。
在中国居民对口腔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种植牙手术量不断上升,口腔修复膜需求正不断扩大,市场空间广阔。预计2020-2025年,市场规模将保持25%的复合增速增长,预期在2025年,口腔修复膜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1.3亿元。
“十三五”期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将重点发展五个领域,包括数字化诊疗设备、组织修复与可再生材料、分子诊断仪器及试剂、人工器官与生命支持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五大方面。中国十分重视生物再生材料的发展,在产业政策层面给予有力支持,为生物再生材料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材料升级是中国口腔修复膜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向复合材料、生物功能性复合膜和静电纺丝制膜三种方向发展。旧材料不断改良及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口腔修复膜,将会使得口腔修复膜更为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手术恢复效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口腔疾病患者。
1、复合材料
研究发现,将羊膜应用于引导组织再生,羊膜具有提高牙龈伤口愈合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减少术后产生的瘢痕,适用于疤痕体质患者。还有其他类型的无机、有机材料如硫酸钙、磷酸三钙、碳化二亚胺等。单一类型材料组成的膜不能完全达到膜修复引导的效果,因此多种材料的复合共混来达到更优的治疗效果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2、生物功能性复合膜
考虑到口腔内环境的变化对口腔修复膜的要求,能随机体环境变化的生物功能性膜成为研究的热点。
例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与膜材料的复合,能促进成骨细胞DNA复制及其趋化性上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骨组织的再生;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可在口腔修复膜材料表面黏附、增殖,能分泌出大量的细胞外基质,进一步形成纤维组织结构,其形成的膜样组织细胞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
3、静电纺丝制膜
细胞在具有纳米级结构表面的黏附与增殖,明显优于传统微米级膜。尤其是纳米纤维状高分子材料,与天然胶原纤维结构相似,更好促进细胞的黏附与增殖。
推荐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微信二维码